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年11月。伴随着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的蓬勃发展,马院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院建设,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部,协调各方力量,打造“第一院”、“第一课”。马院坚持立德树人,牢记育人使命,制定马院建设“132”行动计划,以党建工作创新行动为统领,以思政课改革深化行动、学科建设提质增效行动、社会服务拓展行动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学部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行动、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行动为支撑,突出特色,推动马院高质量发展,在党建引领、教育教学、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
一、加强党建引领 理论武装不断强化
马院党总支全面实施“一牌五力”工程,“一融双高”推进院部高质量发展。即:打造“红心铸魂”品牌,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力、思想力、组织力、创新力、执行力。党总支以“政治力提升”为基础,抓实理论学习、行走的党课、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制度,提高党员教师的综合素养。以“组织力提升”为重点,探索“党建+教研活动”工作模式,优化支部设置和双带头人制度。以“思想力提升”为突破口,创新“党建+学科优势”工作模式,优化“红心讲师团”、“青言青语”“后浪”学生宣讲团,走进校内、校外基层单位,开展系列理论宣讲。以“创新力提升”为方向,推进党建党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品牌化,以党建突破项目、争先创优项目为抓手,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力。以“执行力提升”为要义,坚持“五定”和“两制”,落实学校的重点任务,营造善作善成的干事创业氛围,打造红色文化铸魂育人高地。2023年德育党支部被评为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工作室被评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特色做法被学习强国山东平台、大众网、齐鲁壹点多次报道。
二、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水平再上台阶
马院多措并举,聚焦深度学习,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显著增强。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6+X”课程体系。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四史选择性必修课、传统文化模块选修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开发线上教学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库,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部运行机制,构建“立体、多维”协同育人机制。先后建成三涧溪、红旗渠、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马集镇等实践教学基地。
七年来,学院获得山东省思政课金课立项1门,省级教改立项1项,省思政课优秀教学设计二等奖4项,省思政课萌新磨课二等奖1项,省级青教赛优秀奖1项,省课程联盟优秀教学案例三等奖1项,指导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获得教育部三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1项,获得校级金课3门,其他奖项多项,思政课教学水平实现新跨越。
三、打造学科特色科研工作又结硕果
学院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3个学科建设方向,以“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为今后重点研究领域。开设“博雅思政论坛”,打造特色学术交流研究平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学术会议,先后选派教师参与各级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百余人。
2017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省部级课题项目为重点,积极组织课题申报,获得省部级课题8项,其中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级教改课题3项,厅局级项目66项,获得厅局级奖励6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其中一类出版社8部。
四、坚持引育并举,师资建设卓有成效
坚持引育并举,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和考核办法,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持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水平。截至目前学院高级职称占比42%;博士学位占比28.8%;1人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获得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2人获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1人获校级“最美教师”、1人获得校级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五、聚焦服务地方社会影响持续增强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服务,着力打通社会服务“最后一公里”,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同步推进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广泛对接周边基层党组织,选派青年党员、学生深入社区一线,筑牢理论宣讲阵地。为服务地方社会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马院力量。
党代会召开以来的马院,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将继续团结奋斗,种好责任田,为切实推动学院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