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处】紧抓人才第一资源 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引领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指导,将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体系,构建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提升服务保障水平,营造了“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的良好生态,人才队伍规模结构和能力素质持续得到优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

一、把好人才工作“方向盘”,党管人才制度优势不断彰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校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作用。建立党委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健全党委书记带头抓人才工作机制,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持续实施把党委书记人才工作年度项目,发挥示范引领和牵引带动作用。建立师德年度考核制度,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职工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合格。强化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把关和师德把关作用,落实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思想政治和师德第一标准落实到人才引进、岗位晋升、项目申报、评奖评优等各项工作中。

二、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人才招引“量”“质”齐升

完善引才措施,两次修订《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规定》,实施《高层次人才管理暂行办法》《博士招聘暂行办法》,形成以特聘岗人才为塔尖、校聘岗人才为塔基、博士人才为塔基的人才金字塔。柔性引才实现重大突破,制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暂行办法》,仅用半年时间完成三年内为三个重点建设和三个培育建设学科配齐由国家级领军人才担任的名誉院长的任务。探索学校与产业人才合作新模式,制定《引育共享人才管理暂行办法》,构建起校企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新机制,为深化校企人才合作交流创新制度通道。拓宽引才渠道,构建全员引才格局,鼓励二级学院通过举办博士学术论坛等方式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加强与社会第三方机构合作,扩大人才政策宣传,发挥猎头作用,精准对接急需紧缺人才。鼓励以才引才,制定并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奖励办法》,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博士的教职工给与直接奖励。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专任教师规模增长42%,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超过30%,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47%,专任教师、博士专任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分别是原来的1.4倍、3.3倍和2.1倍。新增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政府特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首批高端智库人才入库专家各1人,3人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获评齐鲁和谐使者、6个团队获批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三、激发人才成长“内驱力”,人才发展载体平台更加健全

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平台,出台《“北大山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实施首个校内人才工程培养项目。推动“1060”人才梯队建设,建立以特聘岗和校聘岗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实行新入职教师院聘岗向校聘岗跃迁和校聘岗内部跃迁的“双跃迁”制度。畅通职称发展通道。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打破资历、年限限制,建立起拟聘人才职称预聘、新入职人才“绿色通道”、在职人才年度评审接续递进、自聘和报备相结合的职称评聘制度,为优秀青年人才职业发展开辟多个“赛道”。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贡献和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标准,克服“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使各路英雄都有用武之地。健全青年人才成长平台,实施新入职教师“导航计划”培养项目。修订教师访学研修和在职提升学历规定,加大对教师赴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访学研修和在职读博支持力度。入选北大山人才工程和储备岗60人次,引进和培育校聘岗人才13人,24人通过“绿色通道”获评教授、30人获评副教授。

四、营造人才优质“生态圈”,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有效强化

建立校院两级领导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鼓励人才建言献策,经常性听取人才意见建议,了解人才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人才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营造重才爱才惜才校园氛围,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完善服务保障政策措施,实施《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和科研启动费使用管理办法》,健全服务保障措施。加强人文关怀,重视解决人才“关键小事”,在子女入学入园、租房购房、交通出行等方面及时给予帮助。建立校内人才周转房制度,积极开拓房源,满足人才周转租住需求。加强与驻地政府联系,在人才配偶安置工作方面争取更多支持,积极协助青年博士申请购房补贴、生活补助等省市人才优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