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法学院】蓬勃发展中的社会与法学院


社会与法学院开设社会工作、知识产权、健康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女性学五个本科专业和社会工作、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管理、法律事务三个专科专业,现有在校生1900多人。学院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特色打造,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一、加强党建引领,助力学院快速发展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名党员教师荣获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学生党支部多次荣获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0年以来与济南市市中区团委、党家街道积极开展校地共建,党建带团建,开展“向阳为老”志愿服务活动,荣获“希望小屋””称号。深入推进“党建·家”抓党建突破项目,认真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发挥专业特色,开展一系列为老志愿服务活动。

二、优化师资结构,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53.5%,博士化率42%,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74.4%,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1人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1人获山东省妇女儿童优秀个人称号,2人获齐鲁和谐使者,4人入选山东省社会工作人才库,多位专业教师分别受聘为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济南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专家顾问,为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学院先后获批黄河流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协同研究中心、山东省健康养老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济南"海右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创新团队1个。承担民政部、省民政厅、地市民政局和企业委托的社区治理、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40多项。

三、社会工作学科高质量发展,地方社会服务提质增效

社会工作学科被确定了学校三大重点学科之一和首批硕士点培育学科。社会工作学科紧紧围绕学校“1+3+N”的发展格局,设置妇女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基层治理与社区工作三个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平台不断实现新突破。先后获批养老服务数字化治理文科实验室、基于大数据的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团队、黄河流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济南海佑团队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承担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民政部、教育部、省社科规划等高水平科研项目;连续获批获得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二等奖、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典型教学案例、实践项目等多项。

学院近两年召开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社会治理、黄河流域养老人才培养共同体年会、山东省泰山学术论坛——老龄化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等高水平学术会议。

四、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用好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协同推进养老服务管理的专业建设,学生群体获得了“齐鲁最美孝心团体”,学院学团工作组织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发挥“总支-支部-团员”三级联动机制,获得全国最具贡献度Top100活力团支部。养老管理精英协会获得全国“最具活力社团”称号。从2019年到2023年,社会与法学院志愿服务常驻社区从长清区、济阳区,向市中区、槐荫区、历下区等多个单位实施校地共建,依托专业特色,打造“向阳为老”志愿服务品牌,开展“为老、为小、为女性、为家庭、为乡村振兴”的“五为”志愿服务活动,连续三年荣获“千校千项”最佳服务项目奖和最佳视频奖。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考研率、专升本率、考公考编比例一直位居学校前列。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山东省模拟法庭大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其中国家级大赛获奖100余人次,省级大赛获奖3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