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木兰花绽放 传媒谱新篇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传媒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五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学院师生凝心聚力、埋头苦干,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女子大学砥砺前行。

一、党建引领,集聚发展力量

学院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推动学院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工二支部获批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教工一支部获批校级、省级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3部党课获校级一等奖、1部获全省高校“精品党课”一等奖、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党课)观摩交流活动优秀党课;立项校级基层党建重点建设项目1项,获省级优秀党员教育电视专题片三等奖1项;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在《支部生活》发表。1门课程被引入学校劳动教育改革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纳入学校主题教育典型案例;2022年度入选学校十大办学成果;2022年度、2023年度两获学校重大贡献集体奖。

学院坚持党建带团建,学院学团工作队伍秉持踏实工作、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搭建多方位困难帮扶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学习先进典型,起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持续常态化组织开展开学志愿服务、“拾光”党员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积极响应“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号召,在校内外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数十次。“木兰之花”社会实践团队获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二、学科专业聚焦新媒体行业,推进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紧扣特色化高质量交叉融合发展,落实学校“1+3+N”特色发展规划,聚焦网络与新媒体建设方向推进数字化建设,打造戏剧与影视学科特色发展模式,推动建立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特色科学研究体系、特色服务社会体系,促进学院办学实力的快速提升与社会声誉的持续扩大。

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妇女/性别学科发展特色化方向,设立性别与传媒艺术、网络视听创作、数字与新媒体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全面提升学院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对标新媒体行业需求,打造新媒体行业专业发展链条。专业建设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贴行业和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强化网络与新媒体、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建设,打造支撑区域发展战略、行业需求匹配度高、结构合理的新媒体方向专业发展链条。

科研工作方面,学院为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搭建平台,建有女性文化研究所、山东省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教育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近年来,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发表CSSCI等高水平论文20余篇。学院教师获第五届、第六届飞天电视剧优秀评论奖,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第三十五届、三十六届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高校影视协会第十二届“学会奖”及其他厅局级奖20余项。高质量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方面,立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萱言影视文化创作团队”及校级“性别与媒介”科研创新团队。

三、抓牢课程思政建设,创建“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立足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围绕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教改教研项目、实践教学等方面成果颇丰。

创建卓越传媒人才培养“六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开拓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新局面。学院立足实践教学改革,依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制定并实施课、证、赛、研、创、服“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拓宽了专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该实践教学模式获得学习强国、央广网、大众日报等国家、省级媒体广泛报道,省内外十余所高校借鉴学习,品牌效应显著,影响力广泛。

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发挥“领头羊”效应,推进品牌课程“群组化”发展。学院依托广播电视学、影视摄影与制作、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组建影像与新媒体、文化创意与策划两个本科专业教学团队。《纪录片创作》《短片创作》2门本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肖辉馨教师团队获得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实现我校该项比赛历史性突破。肖辉馨教师团队立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陈亮教师团队立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学院教师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获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学院13门课程获得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3项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校级金课6门。首届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教学成果奖1项,山东女子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教改教研融入课程思政,走出“有传播效应”的专业特色之路。学院组织教师研究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和课堂实践情况,并尝试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发挥传播方面的专业优势,进行多方探索尝试。《纪录片创作》《融合报道》《广播电视节目制作》3门课程获批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同时,优化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搭建实验室管理的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新建3所校内实验室;打造实习就业双基地28家;设置影视工作室、叶萱工作室、新闻工作室、文化创意工作室、木兰花开文传之声广播工作室、创业工作室等6个工作室;新增数字出版工作坊、影视制作工作坊两处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制定《传媒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管理规定》,建成专业工作室矩阵。

四、内培外引,强化师资团队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在站/出站博士后教师2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42%,获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占97%,教职工高级职称占比47%。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外引内培相结合,推动师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学院全职引进了著名作家叶萱(陈亮),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主任郭静,山东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融媒体中心评论部主任小新(肖辉馨),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制片人、总编室副主任胡晓锐,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刘欢等行业专家型人才。

学院李百晓教授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山东省第三批签约艺术评论家、济南市领军高层次人才;李百晓、成曙霞教授入选学校“北大山人才工程”卓越人才工程、院长助理李攀入选学校“北大山人才工程”青年优秀人才工程;学院4人次获学校优秀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先进个人,4人次获聘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河北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五、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思政引领,铸魂育人,硕果累累。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跨界合作,形成协同化、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与山东广播电视台共建山东省短视频直播人才培养基地,与济南电视台签约3个全媒体创新工作站,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开设“女院传媒”壹点号。学院成立了叶萱工作室、影视工作室、文化创意工作室、新闻工作室、“木兰花开 文传之声”广播工作室、木兰创新创业工作室、漫行工作室、音缶考拉试验厂、新媒体运营分析工作室和尚美读吧等教师工作室,工作室教师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专业实践活动。近五年,学生作品获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2019年度全省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评选三等奖1项,入选学习强国8部。学生拍摄山东乡村振兴题材短片近200部,沂蒙红色文化主题专题片40余部,100余名学生通过产教融合双创孵化平台进行直播助农社会实践。学生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项,立项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学术课题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第七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山东省青年微电影大赛、山东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生英语竞赛、山东省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共计90余项。

传媒学院全体师生将坚定决心与信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新发展理念,力争党建取得新成效、教学实现新跨越、学科建设与科研达到新水平、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招生就业实现新突破、学生服务与管理开创新局面,为学校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加快推进应用型高水平女子大学建设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