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工商管理学院乡村振兴服务团队


工商管理学院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成立于2017年12月,起源于2010年8月成立的农业品牌建设服务团队。团队现有教师22名,其中中共党员18人,占81.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4人,教授 5人,副教授 1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团队立足于学校应用型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努力适应地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旨在凝聚高水平研究力量,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需求,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培养有专业目标方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乡村振兴人才,在乡村资源整合、IP打造、品牌塑造等乡村建设方面促进科学成果转化,开展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农业品牌质量评价、涉农社会人才培训、农业品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建设服务,从而助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团队致力于强化学科、基地、项目联动,以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建设专业群为龙头,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工商管理学科优势,通过统筹学科专业布局、培育高水平行业人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等举措实现高校科研教学与现实生产力的无缝对接,有针对性研究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各级政府、乡村及其相关企业提供信息与决策咨询服务。目前,团队已产出一大批优秀成果,合作与服务乡村及其企业单位50余家,受政府委托培训农业行政管理干部、农业企业负责人等5000余人次。

一、坚守爱国育人信念,涵养高尚师德师风

乡村振兴服务团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努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四史”学习,做到知史爱党爱国。积极向黄大年等师德优秀典型学习,努力践行新时代师德规范,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以“三育人”(教书、管理、服务)和“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教学机制,教育学生为祖国澎湃生命、用报国初心铺染生命底色。

团队2017年荣获第一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及众多校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教学能手等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弘扬高尚师德,影响带动了大批学生赴乡村创新创业实业报国、农经类考研提升专业报国、支农考公选调服务报国,教育教学正气蔚然成风,成立有山东高校辅导员领航工作室,所在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所在岗位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文明岗,所属集体被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所属基层党组织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所在学院党委被评为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团队成员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创先争优先锋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12人次,被评为优秀教育教学工作者18人次,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4项。

二、创名师名课名专业,打造教育教学特色

为了解决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理念性强、针对性弱的问题,团队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乡村企业职能管理人才需求的最佳培养途径,目前已形成“协同行业,双群对接,集成培养”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立体化培养”和“打包式管理团队输出”为轴线,以“课堂教学→企业俱乐部→订单班→顶岗实习→就业”五步走战略为统领,以“X+1+①校企联合培养储备干部订单班”为载体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建成以“名师资、名课程、名专业”为特征的系列教学品牌。

专业群先后获批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东省本科高校第一个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及山东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培育立项建设专业(群)(省财政拨款950万元)。团队带动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三个本科专业获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使得学院专业群中的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达到全部专业的75%以上;专业建设带动课程建设,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二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课程;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和2017年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1年“市场营销专业 ‘两数一全’能力培养”项目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教育改革项目立项,“两数一全” (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全媒体营销)是在新文科思想指导下,使学生在学好市场营销理论基础上,掌握数据挖掘、数据处理以及新媒体运用等能力的新培养模式。

团队8项教学研究项目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含2项省级重点项目),12项教学研究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2项教学研究获批校级教改立项,4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及省级教学成果奖(含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3项)。团队另建有工商管理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1门,拥有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校级教学能手,4名学校最美教师。团队带动学院被评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注册品类管理师山东培训和考务中心。

三、高质高量科研创新,提升成果应用成效

团队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7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CSSCI、人大复印资料等检索机构收录的8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20余部。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100余项,其中省部级14项。

团队多次获评校级“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商科综合实验室被确立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员入选学校“北大山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卓越人才2人,优秀青年人才4人。团队建有山东省现代高效农业品牌产业链价值提升协同创新中心、连锁经营管理研究中心、蔬菜品牌建设与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品牌研究院、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农业品牌数字化济南市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举办了“山东社科论坛”、“山东经济学年会”、“区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山东高效农业品牌建设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在团队校外专家的指导下,2017年团队负责人张可成教授和团队成员张务伟教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21年团队骨干成员王孝盈教授也获批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18年,团队智库研究成果《实施“农业品牌专员”工程,助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获得省委书记刘家义及两位副省长的重要批示,并荣获第一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二等奖。2019年,“现代高效农业品牌产业链价值提升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山东省首批产业对接类协同创新中心。

四、创业竞赛教学互促,全面提高就业质量

教师团队依托建成的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和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构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实习实训等指导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卓有成效,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创业项目、学术课题、学科竞赛、评奖评优等工作中,有400余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其中207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团队成员也荣获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山东省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高校创新教育学科专业导师、调研山东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最佳辅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学院优质就业率每年均在90%以上,已毕业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更因“上手快,后劲足,敏锐创新”等优秀品质为社会所欢迎和接受,就业声誉不断提升。

五、校地企协产教融合,强大社会服务水平

团队教师受乡村、企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委托,承担了大量横向课题,利用专业优势帮助乡村及其企业行业解决品牌运营和人才培养问题。连续三年获得如家集团最佳合作院校称号,与泰安维海开展的《光热产品营销渠道与盈利模式研究》项目,与山东凯瑞合作的《电商环境下连锁行业营运模型创新研究》项目以及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合作的11个系列课题顺利结项并获得广泛推广。

获批山东省现代高效农业品牌产业链价值提升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成立山东省高校“人才引育计划”- “乡村振兴农业品牌建设服务团队”,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网,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服务寿光燎原蔬菜、金锣集团、佳宝乳业、泰安国家农业高新区、肥城桃行业协会、烟台苹果行业协会、阳信鸭梨行业协会、临沂市沂蒙山乡村、兰陵县代村等数十个单位,围绕农产品品牌创新实践展开科研与社会服务,促进弱势品牌价值提升,强势品牌价值增值,实施价值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山东特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农产品品牌创新的齐鲁样板。

团队教师为家家悦集团建设了店长培训支持系统,并到家家悦、舜和酒店、如家酒店、诚信行集团和凯瑞集团等企业,教师团队为企业提供干部竞聘、员工培训等服务150多人次,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软实力保障。

团队教师多人被聘为山东省智库专家、市委决策咨询专家、市政府“十三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针对本地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参政议政。部分提案,经山东省民建采纳上报,并被中国民主建国会采用形成政协提案。2015年参与设计了国家先行示范区赵润田、王随莲两个副省长提出的“十三五农产品品牌建设方案”、“食安山东”工程。2022年8月,孙兆奇博士到长清区农业农村局挂职一年,进行现代乡村建设和农业品牌建设指导。

六、内强外联夯实基础,拔升团队整体战力

团队以担任过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拥有教授、博导、博士头衔的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张可成教授为带头人。团队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和职称结构优,双师教师比例超过60%,体现出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实战水准。团队建设围绕教学,以课程为核心建立课程群和课程组,进行教研教改,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课程群组建设推动高水平应用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获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获评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建设围绕社会服务进行学术研究,强化团队科研优势,成立了一系列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团队依托建成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通过担任合作博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硕士导师4人)拔升教师团队学科专业建设能力上限。